搜索
山东打造全国首家生态无人农场,无人农机3分钟播完一亩麦
淄博禾丰种业生态无人农场通过卫星导航、5G基站和智慧云大脑实现无人化精准作业,刷新冬小麦亩产纪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路径。
点一点手机App,无人驾驶农机就按指令去播种。11月6日,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禾丰种业生态无人农场里,无人驾驶农机正在抢种冬小麦。
“无人农机采用卫星导航,播种一亩地仅需3分钟,百米作业精准度可达2.5厘米以内。”农场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全国首家生态无人农场,禾丰种业生态无人农场的耕、种、管、收已逐步实现无人化作业。在农场的无人农机具库里,多型号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导航收获机、云监控播种机等无人装备,让人应接不暇。
不仅如此,生态无人农场还建有数字化的决策指挥系统。
农场负责人、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俊科介绍,农场里建有一张“数字天网”——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基探测相结合建构起“天空地”一体化农情信息采集网:卫星遥感捕捉作物生长光谱;无人机飞一趟便能了解农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微型气象站和土壤墒情传感器等,可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度、降水量,以及土壤温湿度、营养成分等。
“农情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可实时传输给农场的智慧云大脑,形成决策方案,指导无人农机生产。”朱俊科介绍,为保障数据传输,生态无人农场还设置了5G基站。
靠数据种田,成效如何?2020年,农场种植的“山农28号”亩产达856.9公斤,刷新当年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今年6月,农场种植的“齐民29号”,亩产达到901.6公斤,刷新山东冬小麦单产纪录。
为何要发展生态无人农场?在朱俊科看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率提高,传统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无人农场作为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农业模式,能够全面解放劳动力、实现无人化精准作业。
“新事物的发展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方向对了,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经过多年发展,农场的数据大模型已逐步成熟,这将给后期的农场管理带来效率提升。同时,通过扩大农场规模和异地复制农场模式,也可以实现新的效益。”朱俊科说。
近年来,山东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建设为关键支撑,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突出抓好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遴选建立1000家科技企业库,强化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7.4%;在数字建设方面,实施数字农业突破行动,建设“齐鲁农云”数字乡村大脑,已累计创建智慧农业应用场景近1000个。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曾轲 赵雅南)
■延伸阅读
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十四五”以来,山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关键一招,围绕农业科技全链条持续发力,不断提高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4%,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聚力科技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在基础研究上,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单个体细胞发育成完整植株背后的分子机制,破解了困扰植物学界一个多世纪的难题;在种业创新上,舜丰生物获得矮秆玉米、高油酸大豆、长童期大豆3个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数量全国第一;在装备制造上,潍柴雷沃研制出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马力CVT智能拖拉机;在精深加工上,禹王集团创新植物肉加工技术,中裕集团率先实现小麦蛋白肽规模化生产。
搭建平台载体,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建有32个涉农公益性科研教学机构,院校专业门类基本实现农业产业领域全覆盖;建有小麦育种等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实验室、39家部重点实验室和34家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落地。
强化技术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见效。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把现有的好种子、好装备、好技术推广应用下去。良种方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对优质高产新品种进行重点补助;良机方面,高性能播种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等先进机型机具补贴标准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优机优补;良技方面,推动小麦宽幅精播、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一抓见效”关键技术落地。
注重人才引育,科技创新潜力加速释放。坚持“引育用”结合,着力构建从院士、泰山学者到技术推广人才,再到“土专家”“田秀才”的人才矩阵。
(大众新闻记者 毛鑫鑫)
Email:qlms@dzww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