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湿地保护可借鉴“纳木措”经验

“纳木措湿地用5%的开发,保护了95%的面积,山东也要学习借鉴这样的经验。”今天上午,省林业厅副巡视员马福义在接受大众网-齐鲁民声网《直通厅局长》专访时说,山东湿地类型齐全、资源丰富、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将按照“严格保护 保护优先”的原则,对湿地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详细】

  • 大众网: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我省湿地的调查结果,你能否给我们介绍下,在这次调查中全省湿地体现出哪些特点?
  • 马福义:第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反映了我省最近十多年湿地的变化情况。总得来看,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首先,我省湿地的类型比较齐全。全省湿地有五大类,有18个类型,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滨海湿地,尤其滨海湿地比较多,还有人工湿地,五大类都有。 其次,我省湿地的面积比较大,全省的湿地面积现在有173万多公顷,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1.09%,这个比例高于全国的平均数。 第三,受保护的湿地面积比较大,山东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了包括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现在受保护的湿地的面积已经达到了63万多公顷,占到我们湿地总面积的36%以上,这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数。
  • 马福义: 第四,山东湿地资源比较丰富,湿地里的生物多样性强。据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湿地中有高等植物111个科,680多种,有高等脊椎动物43科,699种,将近700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鱼虾资源、水产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第五,山东湿地的价值比较高。据专家测算,现在山东省湿地直接的经济价值已经达到了1590多个亿。   同时山东省湿地资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分布不均。现有湿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尤其以滨海湿地为最多。东部7个市占到了我们山东省全部湿地资源的80%以上,但在西部地区,尤其鲁西北地区,湿地还是比较少的。
  • 大众网:您刚才通过数据给我们介绍了我省湿地的特点和现状,这些数据也反映出了我省在湿地保护中取得的成绩。您能否给我们简要介绍下,山东在湿地保护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 马福义:回顾近几年,我省在湿地保护中主要有以下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省政府制定了《山东省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相配套的一些政策措施,这样就为依法治湿、依法管湿、依法用湿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二是山东对湿地的开发、保护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并以省政府的名义制定、印发了《山东省湿地保护管理规划》,作出一个长达15年的系统规划,这是一个中长期规划。   山东还强化了科技支撑,建立了以山东大学、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导的湿地科技支撑体系,开展了包括湿地监测、容量监测、开发利用监测等在内的诸多监测项目。我们还开展了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系列工程,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地区,比如黄河三角洲地区、南四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都通过专项项目建设给予了扶持,这样就保证了能够加快恢复、加强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此外,我们还借助媒体的力量,通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湿地的保护意识。
  • 大众网:山东有很多湿地开发成了景区、公园,有很多在全国都非常有名。您能否通过实际案例,向我们介绍下如何权衡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省林业厅对湿地的开发持什么态度?
  • 马福义:应当说这些年中,山东在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也是探索中前行。可以说,开发和保护有一定的矛盾,我们不回避这个矛盾,但要处理好、平衡好这个矛盾。举个例子,大家熟知的滕州红荷湿地,这个是比较典型的,开发利用也比较早,每年都举办红荷节,全国各地的游客有很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首先它坚持的是保护原则。   这个湿地我去过多次,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政府如何经营生态》,其中我写到当时的滕州市委市政府把红荷湿地周围的、那些过去退湿还耕的鱼池、水稻田、树林等,通过补偿的形式退耕还湿,用以保护湿地。在保护的基础上,他们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发展生态旅游业。这不仅增加了收入,又进一步提升了保护的意识
  • 马福义:  对于湿地的保护和开发,省林业厅持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保护优先,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省林业厅,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正在做这方面的探25讨,也想建立这这样一种体制。   这一点我们可以向纳木措湿地学习,这片湿地用了5%的开发利用面积,保护了95%的湖泊和山地、山林,效果非常好,他们的做法就是要严格保护,保护优先,这也是我们省在探讨的路子,当然具体到不同的湿地,将有不同的规划。
  • 王世农: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1996年至2000年,我省开展了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10多年来,我省湿地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于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开展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今天我们邀请省林业厅厅长燕翔先生,省林业厅副巡视员马福义先生,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治国先生,向各位介绍我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鲁新闻单位、香港新闻媒体驻鲁分支机构,省直及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 首先,请燕翔先生介绍我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的有关情况
  • 燕翔: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值此机会,谨向各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多年来对林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情况和调查成果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第二次湿地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1996年3月至2000年12月,我省开展了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10多年来,湿地面积、类型、分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查清全省湿地资源现状,掌握其演变和动态消长规律,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从而科学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为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提供科学支撑,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于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开展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
  • 燕翔: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我省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组建了省、市、县三级调查领导小组和18支调查队伍,确定了清华大学、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四家院校和科研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并聘请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院作为质量检查单位。本次调查运用3S技术与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遥感数据室内判读、现地验证和实地调查、室内修正的工作流程,重点调查湿地1184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978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306个,获取调查数据623万个,包括湿地类型、面积、分布、受威胁情况和生态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国家湿地调查成果鉴定委员会评定,我省调查成果科学、准确、真实、可靠,达到“优秀”等级。
  • 燕翔: 二、第二次湿地调查主要成果 (一)湿地资源变化情况。本次湿地调查起调面积为8公顷以上的滨海、湖泊、沼泽、人工湿地,以及宽度在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湿地总面积173.7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面积13.18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11.09%。根据《湿地公约》分类,全省湿地分为5类18型,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72.85万公顷,河流湿地25.78万公顷,湖泊湿地6.26万公顷,沼泽湿地5.41万公顷,以上4类为自然湿地,总面积110.30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63.48%;人工湿地面积63.4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36.52%。 从湿地分布地域看,东营、潍坊、烟台、滨州、济宁、青岛、威海7市湿地面积均超过10万公顷,以上7市湿地总面积占全省湿地面积的82.58%,是我省湿地集中分布区域。
  • 燕翔:按第一次湿地调查相同口径(单块湿地面积≥100公顷、类型和范围相同)比较,全省自然湿地面积由168.15万公顷,缩减到104.43万公顷,减少63.72万公顷,减少率为37.89%,其中:近海和海岸湿地减少48.20万公顷,河流湿地减少10.20万公顷,湖泊湿地减少10.23万公顷,沼泽湿地增加了4.91万公顷。从几大重要自然湿地来看,胶州湾湿地减少1.5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300公顷;南四湖湿地减少8000多公顷,平均每年减少700公顷。滨海湿地平均每年减少4.02万公顷,并且破碎化严重。另外,全省人工湿地面积(单块湿地面积≥100公顷)由10.27万公顷,增加到54.47万公顷,增加了44.20万公顷,增长率为430.38%。 全省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增减相抵,湿地面积净减少19.50万公顷,减少率为10.93%。
  • 燕翔:(二)湿地资源保护情况。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是保护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有效措施。我省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发展较快,现有各级湿地保护区17处;各级各类湿地公园166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39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0处,省级湿地公园81处。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63.10万公顷,湿地保护率为36.32%,其中,自然湿地保护面积34.54万公顷,保护率为31.32%。   与第一次湿地调查比较,湿地保护面积增加44.7万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26%。全省湿地分布有高等植物111科389属684种(包括栽培植物),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2种;高等脊椎动物43目154科699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5种。湿地中生活着超过全省4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名符其实的“物种基因库”。
  • 燕翔:三、我省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2006年12月,制定实施《山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2020年)》。2009年12月,制定了《关于加强全省水系生态建设的意见》。 2012年12月,省政府颁布《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法制保障。2014年1月8日,省委书记姜异康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沿海、沿河、沿湖、沿路、沿边建设绿化带,组织抓好荒山绿化和湿地保护工作。郭树清省长在听取省林业厅湿地专题汇报后指示:要积极开展湿地修复保护行动,以南水北调为重点,修复保护重点生态区域湿地功能。赵润田副省长要求,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继续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不断优化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努力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 燕翔: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地按照“林业牵头、综合协调、部门实施”的原则,大力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强湿地功能的宣传教育,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湿地、爱护湿地,支持和投身湿地保护事业;二是湿地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先后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马踏湖、单县黄河故道、黄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微山湖湿地修复等一批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三是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各类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省重要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大部分受损和遭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和恢复。黄河三角洲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10大最美湿地”。
  • 燕翔: 我省湿地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上存在着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特别是自然湿地下降明显的趋势;一些湿地资源破坏严重、湿地功能退化,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质量下降、环境容量降低;部分湿地面临着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盲目开发等严重威胁,受威胁压力持续增大,威胁湿地的主要因子有所增加,影响范围和影响频次也在增长。其中,围垦、基建和污染是湿地面积减少、功能减退的三大主要因素。同时,我省湿地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多数地方尚未建立湿地保护专门机构,造成政出多门、责任不清、权责脱节、管理缺位现象;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投入不足。近10年来,全省用于湿地保护的资金累计平均每公顷不足100元;湿地保护科技支撑薄弱,依法管理水平较低,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等。
  • 燕翔: 四、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政策措施。 今后,要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积极推进湿地相关法规的贯彻落实,健全湿地管理体制,完善湿地保护制度,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大力实施保护和恢复工程,努力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努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编制好湿地保护规划。以《山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2020年)》为基础,启动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谋划好湿地保护项目布局、优先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建立科学的湿地确认、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各项技术规范。
  • 燕翔: 二是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要区域湿地保护恢复和综合治理,优先实施黄河三角洲、小清河沿岸湿地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环境容量。抢救性建设东平湖、乳山河口等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立和完善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的湿地保护体系。 三是加强湿地法规和制度建设。认真贯彻《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加大执法力度,尽快扭转湿地减少和生态恶化的局面。严格重点湿地认证制度,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将湿地空间保护和恢复任务落实到地块,确保全省湿地面积不减少,实现湿地“零净损失”。
  • 燕翔: 四是努力增加湿地保护投入。建立湿地保护长效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增加湿地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探索和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保护与恢复。 五是加强湿地管理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在林业部门内设立湿地保护机构,具体承担组织、协调湿地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形成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监管有力、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
  • 燕翔:六是加强湿地科技支撑。开展重点领域科学研究,研究推广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关键技术,为大规模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技支撑。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为湿地保护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七是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逐步把湿地指标纳入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引导各地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最后,我们真诚欢迎媒体朋友们共同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给予湿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报道、更多的支持。 谢谢大家!
  • 王世农:现在回答记者提问。请提问记者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提问时尽量简洁明了。
  • 记者:目前,山东湿地生态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如何?湿地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威胁?
  • 马福义: 本次调查,对全省重要湿地进行了生态状况综合评定。总体上看,我省湿地生态状况呈现总体向好趋势,主要表现在:湿地总面积虽有所减少,但受保护面积增加,生态质量改善,环境容量增大。如果按优、良、中、差进行评价,优、良、中三个类型占到77%,湿地地表水水质在Ⅲ类以上的占到63%,湿地生态状况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局部地区湿地仍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受到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等5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污染、围垦、基建占用威胁处于高发态势,全省一半以上的湿地受到这3个因子的威胁和影响。
  • 记者:与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相比,第二次调查在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有哪些突破和改进?
  • 张治国: 这个问题很好,是对技术方面的关心,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到一些文章,对第二次调查的技术跟第一次调查进行一些对比,欢迎大家去查询。 我在这里跟大家说三个方面、三个例子,让大家实际感受一下这次调查与第一次有哪些突破和创新。一是高新技术广泛应用。这次调查与以往的调查不一样,它是综合应用了“3S”技术与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我们一开始全部的数据确定,包括湿地的分布、类型、面积和植被等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读获取。做完这件事以后,国家的技术支持单位和山东省的技术支持单位一块儿下去,一块一块的下去校对,以确保调查的结果合理、准确。如果确定这个图是准确的,那要分发到到一个县。这是一个情况。
  • 张治国: 二是调查精度与深度大大提高,第一次调查像燕厅长所说的,是100公顷,这一次18公顷,别看这个数字简单一变,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刚才马厅长公布的百分之十几,这完全是由科学依据的,精度非常高。 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全部的技术规程,完全是按照生态学野外调查的技术规程来做的。也就是说它的数据的获取包括一些基本的植物、动物、土壤、水分的情况,全部是按照规程,非常严肃、非常准确,所以它的精度按照这些数据,完全可以在将来的管理与科学研究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方面是这次调查的分类体系。过去的分类体系跟国际部接轨,这次解决了这个问题,湿地分类体系和起调面积与《湿地公约》全面接轨,保证了数据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共享。我们从2001年开始准备,到现在我们发布,中间动用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这项工作非常细致。 我们希望将来的调查结果,能在社会上逐步应用起来,为将来的湿地保护、恢复发挥有效的作用。谢谢大家。
  • 记者:在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建设、开发项目占地转向湿地,我省湿地的流失、破坏和减少的情况怎样?下一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湿地的流失、破坏和减少?
  • 马福义:根据两次调查结果,我省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按同口径比较,单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10几年间减少了19.5万公顷,自然湿地和重要湿地减少更为明显。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严格保护自然湿地,科学修复退化湿地,尽快扭转湿地流失、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为此,重点落实好以下五项措施: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把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湿地指标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争取尽早制定出台《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为依法治湿、管湿、用湿提供法制保障。加强湿地执法,组织开展破坏湿地严打专项行动,依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违法行为;三是加强重点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逐步形成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的湿地建设格局;四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着力解决科学决策、有效治理中的技术问题;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
  • 记者:目前,我省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科技支撑情况如何?您认为下一步着力点应在哪里?
  • 张治国: 大家对这方面非常关注,感谢大家。大家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说如果有钱,我们怎么办,怎么样去建设湿地?当然这和我们的基础是很有关系,山东省的基础还是不错的,过去我们在湿地科学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山东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滨海湿地造林技术》、《中国东部沿海猛禽迁徙规律的研究》、《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湿地水鸟栖息地恢复和重建技术》,这些研究我们都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在国际合作和鸟类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合作,比如青岛的鸟类繁殖站点,一共繁殖了20多万只,大概占了全国的50%,这个贡献是相当大的。 同时我们也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这些都为将来湿地的保护、恢复、重建提供了基地的保障。
  • 张治国:关于这些工作,我们做的比较单一,学科交叉比较少。下一步我们有这样的一些打算:成立山东省的湿地研究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这样一些:刚才燕厅长也提到了,就是省长也注意到了,也提到了这个资源,就是在综合管理中湿地到底占什么角色,所以我们首先在科技方面提出了一些研究课题。在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在湿地环境中的作用、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技术、湿地恢复和重建技术、湿地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湿地在水环境改善中的作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所以这些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
  • 张治国: 另外我们建了自动化的检测系统,大家都感觉到湿地调查确实辛苦,如果能像水污染防治一样,我们也采取一些自动化检测,把这个网络建立起来,将来对我们的重点湿地,包括沼泽、河流、湖泊及滨海湿地的水质、植被、动植物、灾害等因素进行动态监测,我们会动态掌握山东省湿地的基本情况,这样对我们将来管理就可以有自动行、连续性和可靠性,使我们将来的决策以及植被的恢复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
  • 王世农:好,记者提问到此为止。各位记者朋友,真诚感谢各位对我省湿地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报道,感谢各位为促进我省湿地保护恢复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我们相信,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社会局面,我省的湿地保护工作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湿地总面积虽有所减少,但受保护面积增加,生态质量改善,环境容量增大。如果按优、良、中、差进行评价,优、良、中三个类型占到77%,湿地地表水水质在Ⅲ类以上的占到63%,湿地生态状况总体...
  • 们可以向纳木措湿地学习,这片湿地用了5%的开发利用面积,保护了95%的湖泊和山地、山林,效果非常好,他们的做法就是要严格保护,保护优先,这也是我们省在探讨的路子,当然具体到不同的湿...
  • 对于湿地的保护和开发,省林业厅持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保护优先,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省林业厅,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正在做这...
  • 应当说这些年中,山东在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也是探索中前行。可以说,开发和保护有一定的矛盾,我们不回避这个矛盾,但要处理好、平衡好这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