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要闻|时评|山东|读书|体育|娱乐|财经|教育|旅游|汽车|选房
客户端商城

搜索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无忧芦南”

2025-07-01 06:45作者:魏然 黄露玲 纪伟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芦南村通过党建引领,停止采石,植树造林,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并发展山楂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村治理水平提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融合新业态。

  夏日,云台山脚下的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绿意浓郁、水声潺潺。6月28日上午10点多,芦南农场充满了孩童的笑声,芦和巷的田园风街区已有不少游人打卡拍照。

  眼前这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村生活图景,在20年前,却是另外一番开山采石、泉水断流的景象。

  芦南村区域面积2.13平方公里,村民632人,党员31名。2004年以来,芦南村坚持“支部带头、干群联动”,以建设“无忧芦南”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文明兴村的乡村振兴路。

  2004年,在外经商多年的贾虎平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开始走绿色发展之路。新班子上任第一天,就作出了关停村内全部采石场、石料厂和石灰窑的决定。2005年春天,芦南村党支部向全体村民发出“每人义务植树300棵”的号召,经过连续三年的山体绿化攻坚战和不间断补种,累计栽种各类树木150多万棵,荒山绿化率超过80%。

  环境改善使得雨季泉水喷涌、旱季泉水不断的美景再现。看着如今山上郁郁葱葱、山间波光粼粼的自然风光,当年极力反对停止采石、放羊的村民都纷纷感叹:“村里确实是做对了。”芦南村也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山东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

  绿水青山重现,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成为村民的致富靠山?芦南村选择了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在当地有着数百年种植历史的山楂,开启了芦南村产业振兴之路。“我们探索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完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贾虎平说,依靠山楂种植优势,村里持续延伸山楂加工链条,同步打造山楂体验园、芦南村的农场、乡创基地等农文旅融合项目,并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开展育苗、食品深加工合作,逐步形成了集智慧农业、产品研发、观光旅游、亲子研学为一体的城乡融合新业态。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2万元,带动农民增加工资收入550余万元,村民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能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

  “以前我在市里做酒店管理工作,2023年应聘到民宿,离家近,收入也很不错。”田洪琴是桃花岭上民宿的工作人员,在她和很多年轻人眼中,家乡变样了,环境美、好就业,自然愿意回来。

  这些年,村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进了精装修带电梯的现代化楼房,村里每年固定发放土地收益金、资源收益金等,幼儿教育、老年就餐和部分大病救助都有保障,真正过上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活。

  让村民安心安居的,还有不断提高的乡村治理水平。芦南村依托“党建+网格+服务”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干部包楼、党员联户”的矛盾纠纷处置机制,连续20年保持“零上访”,“有困难找支部”“有事儿找党员”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芦南村党支部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芦南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从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芦南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完成了治山治水生态之变、旧村搬迁新居之变、改革创新机制之变、三产融合产业之变、党群一心风气之变、共同富裕民生之变,实现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谈及未来,贾虎平踌躇满志地将目光投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数智化手段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党建等,一定会给我们芦南村发展插上高效能的腾飞翅膀。”

  (大众新闻记者 魏然)

责任编辑:刘欣

Email:qlms@dz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