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要闻|时评|山东|读书|体育|娱乐|财经|教育|旅游|汽车|选房
客户端商城

搜索

全国沿海盐碱地首例“太空芦竹”,在黄河三角洲“过”得怎么样?

2025-07-08 12:41作者:李广寅 陶敬玉来源:大众新闻

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首次种植太空芦竹,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成活率达到100%,并展现出生态修复和生物质能源的巨大潜力。该项目不仅改善了土壤环境,还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7月4日,热浪袭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大道与永丰河西北角,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简称“省海洋资环院”)东营实验基地内,一片特殊的“绿洲”正迎风招展。大片翠绿的芦竹生机勃勃,由东向西铺展着不同的生长“答卷”。这里,是全国沿海盐碱地上首例太空芦竹扎根成长的地方。

  太空芦竹并非凡品,它曾搭乘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经历空间诱变,再经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地面精心选育,最终诞生出这个耐受力超群的新品种。

  为何选择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进行试种太空芦竹?

  答案就在脚下。

  省海洋资环院东营实验基地所在的位置紧邻渤海,是典型的滨海盐碱地。作为退海之地,区域内广泛分布高矿化度的地下水咸水,盐分随地下水借“毛细作用”爬上地表,水分蒸发,盐分却顽固地留在地表,形成白花花的盐渍。更特别的是,基地内因地形起伏,受海水倒灌程度各异,轻、中、重、极重度盐碱地“同台竞技”,土壤盐分含量跨度惊人,从2‰直至40‰。这为盐碱地改造利用提供了绝佳的“天然考场”,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莱州湾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坐落在基地,为开展相关实验提供了基础保障。

太空芦竹种植区前期情况

  此前,研究人员曾面临一个难题:在治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后的滩涂上,留下了大片急需修复的“生态伤疤”,亟需一种特性相似的植物来“缝合”。省海洋资环院副研究员王玮云介绍,太空芦竹以其卓越的耐旱、耐涝、耐盐碱特性脱颖而出,“在组培耐盐驯化试验中,它甚至在含盐量高达20‰的培养基中顽强存活。”更关键的是,与“生态入侵者”互花米草不同,太空芦竹是不育的,避免了潜在的生态风险。综合考量下,科研团队决定引种这一品种。

  然而,将主要在内陆种植的“太空选手”移植到严酷的滨海盐碱地,并非易事。基地在各类盐碱地(轻、中、重、极重度)及受潮汐影响的区域都设立了试验区,尝试多种方法。去年5月前后种下的幼苗,最初沿用传统的压盐改良法,却因地下水位高、日晒后盐分“反扑”而收效甚微。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挫折,最终,试验揭示了一个关键规律:在重度盐碱地,大规模用水压盐排盐并非必需。保证种苗成活的核心密码,在于土壤盐分需控制在20‰以下,盐度超过20‰以及受潮水影响的区域芦竹很难种植成功。

太空芦竹种植区后期情况

  惊喜在坚持中到来。“一年多试验记录显示,太空芦竹首年株高就蹿升至3米,不仅成功挺过首个寒冬,成活率更是达到100%!”王玮云欣喜地说,“进入第二年生长期,‘分蘖大军’已超40个,群落覆盖度高达90%。”连绵的绿色覆盖层,如同给大地盖上了“生态毯”,有效减少了地表裸露,抑制了盐分随日晒上涌的“毛细通道”,打破了盐分年复一年累积的恶性循环。更令人振奋的是,太空芦竹庞大的地下根系如同“天然松土机”,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孔隙,让土壤变得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有机质含量也随之提升,盐碱地正悄然发生着良性的蜕变。

  意外之喜来自“食客”的肯定。研究人员发现,在重度盐碱区,太空芦竹春季新生的分蘖株,蛋白质含量竟高达20.2g/100g。“今年春天,黄河三角洲的野兔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争相啃食这些鲜嫩的分蘖,这是对太空芦竹营养价值最直接的‘点赞’!”王玮云笑着补充道。

  太空芦竹的价值远不止于生态修复。它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质能源作物,拥有高产、耐贫瘠、工业性能优异等突出特点,也是水土保持的“卫士”,可以强力富集土壤中的汞、镍、铜、锌等重金属及多种有机污染物,化身“土壤净化器”。

  不仅如此,太空芦竹的性能优越,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可加工成颗粒燃料、生物质煤;成熟期的芦竹叶粗蛋白含量达13%-19%,是优质的猪饲料原料。“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袤的未利用盐碱地上推广太空芦竹,不仅能改良环境,更能产出低碳高值产品,其前景远胜于传统秸秆等生物质能源。”王玮云告诉记者。

  近年来,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省海洋资环院持续发力,依托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将前期在新疆盐碱地经济作物上效果显著的菌剂藻肥引入芦竹试验田——去年添加菌肥的地块(盐分约10‰)芦竹长得格外粗壮。“因此,今年我们在基地增加了重度盐碱地上番茄、茄子、辣椒等作物的种植试验,进一步验证菌肥的增效作用。”王玮云介绍。

  同时,依托自然资源部莱州湾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省海洋资环院持续开展黄河三角洲水文气象、海(咸)水入侵与滨海土壤盐渍化、黄河口典型生态系统监测、互花米草治理、黄河水沙关系调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研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大众新闻记者 李广寅 陶敬玉)

责任编辑:刘欣

Email:qlms@dz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