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进车间里的发布会:把山东品牌故事讲在生产线旁
山东省首次在生产车间内举行发布会,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创新与高效。珞石机器人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更快的生产效率。各企业展示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展现出山东制造业的实力和产业链突破。
7月1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首场“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别开生面,舞台直接搭在了济宁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繁忙的装配车间内。
没有传统的会议厅,只有一片在忙碌生产间隙腾出的空地。省政府新闻办的蓝色背景板前,灯光与摄像机已然就位,扶手椅与记者席静待开场。包围着这个临时会场的,是真实运转的工业脉搏——工人们全神贯注,从精密零件的组装到整机的诞生,再到最后的包装封箱,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转着,成为这场发布会独特的BGM。
在发布会前,记者们深入园区,亲眼见证了技术创新如何重塑生产。在珞石数字化车间的机器人生产线上,效率成为最直观的语言。一台柔性协作机器人本体的装配,通过对流程的整体拆解,在机器人“同事”的精准协作下,时间从原本的三天半,被压缩至短短37分钟。据珞石生产运营中心总经理张雷介绍,园区内,这样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共有4条,协作机器人生产线有3条。冰冷的机械臂挥舞得热火朝天,成为山东制造业品牌实力最生动的注脚。
走进今年5月刚刚投产的二期厂房,丰富的应用场景展示带来沉浸式体验,是珞石机器人展现技术实力的舞台。在最引人驻足的电子绕环试验区,体验者面对一条布满急弯的轨道和工业机器人XB7进行PK。多次尝试均以人类的惜败告终。XB7在弯道处规避了人手操作时难以避免的减速和细微抖动,机器的“手”在这场看似轻松的人机PK中,展现出了更高速、更柔顺、更精准的运动控制性能。
企业不但要唱主角,还将各自的机器人“伙伴”带到了现场,在发布会的聚光灯下大秀“肌肉”。
台上优宝特董事长范永畅谈人形机器人未来场景,台下的机器人已开始了表演。这台被命名为“泰山行者”的机器人,上月刚刚完成了一场硬核“成人礼”——泰山盘道拉练测试,展现出卓越的运动控制能力和复杂地形的适应性。
海尔带来了轻便的外骨骼设备。据介绍,作为人形机器人步态平衡算法的演化成果,外骨骼可用于康复期患者的姿态平衡和动作矫正。延伸到医疗康复场景的技术路径,让冰冷的算法有了温度。
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奇则掏出一枚拳头大小的精密行星减速机。“一台人形机器人身上,这样的核心部件需要装载约30个,占整机成本的30%~40%。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刘奇在会后介绍,由于人形机器人特殊的结构和性能要求,相较于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对精密行星减速机的需求更为迫切。山东在核心减速机领域的率先突破,正为整条产业链筑牢地基。
让产品炫技,让技术发声,将最真实的制造现场变为开放自信的产业窗口,机器人组装的声响与企业家讲演形成共振。山东正用这场打破场景壁垒的发布会表达着,品牌的故事,就诞生在它被创造的地方。
(大众新闻记者 王雨萌)
Email:qlms@dz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