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育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烟台创新模式破解公益落地难题
烟台通过政府、专业机构与本地力量合作,成功推动青少年美育公益展演,探索美育普及新模式,激发市民主动参与,形成广泛社会共识。
大众网记者 孙靓 报道
当美育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如何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避免陷入商业化与小众化的困局?
8月21日至27日,“烟台市青少年优秀美育成果公益展演”用一场持续七天的实践,交出了一份富有创新意义的“答卷”。据悉,本场活动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承办,烟台市文化馆与市群众文化学会协办,不仅是对“美育进万家”号召的基层响应,更如同一股“黏合剂”,将政府、专业机构与本地力量紧密融合,在胶东大地上共同勾勒出一幅可复制、可推广的“美育落地”新图景。
面对美育推广常面临的商业功利化、民间碎片化和政府执行温度不足等困境,烟台以“三元合力”机制成功破题——党委定方向、专业机构抓执行、本地力量做衔接,三者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正如主办方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做的,不是搭一个舞台让孩子‘表演’,而是培育一片土壤让美育‘生长’。”党委坚守“公益普惠”与“立德树人”的导向;承办方凭借专业优势整合全国性公益资源,串点成线、聚片成面,确保活动高质量落地;市文化馆和群众文化学会则深入衔接本土文化资源,让整场活动更具烟火气和感染力。这一模式既规避了商业逐利,又突破了民间局限,为党委引领的美育工作提供了切实抓手。
本次活动覆盖烟台所有县市区,联动中小学、幼儿园、艺术培训机构等多类主体,通过器乐、声乐、舞蹈、书画、朗诵、戏曲等350多个节目,全面呈现了1000余名青少年的美育成果。“全域覆盖、全领域参与”从理念走向现实:舞蹈《渔童戏浪》巧妙融合胶东山海风情与儿童纯真创意,成为本土文化滋养美育的生动案例;《幻想曲》的悠扬旋律、《奇狮妙想》的灵动舞姿,则让传统艺术与青春活力交相辉映,提升了展演的艺术水准与感染力。
此外,活动还创新引入“志愿时长”机制,参与者通过手机自主打卡记录观展时长。这一设计有效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七天累计参与人次突破1.2万,其中60%为亲子家庭。志愿时长的积累,让美育逐渐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选择”,真正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七日展演落幕,但它留下的不仅是作品与打卡记录,更在烟台形成了广泛共识:美育并非少数人的“特长”,而是所有人的“素养”;不是阶段性的“活动”,而是常态化的“生态”。
烟台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让政府、专业机构和本地力量各归其位、各尽其能,以公益初心守住育人本质,以协同智慧推动政策扎实落地。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美育可以像烟台的海一样,包容每一朵浪花、托举每一片白帆。”这场展演,正是一场温柔而坚定的浪潮,托起更多孩子走向更广阔的美育未来。
Email:qlms@dz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