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要闻|时评|山东|读书|体育|娱乐|财经|教育|旅游|汽车|选房
客户端商城

搜索

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十八连捷”

2025-09-11 07:13作者:王嘉一 董卿 刘玉凡 王雅洁 王健 赵丰 唐亚迪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东方航天港完成第18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发射卫星115颗,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推动海上发射效率提升与产业发展。

  ■ 编者按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蹲点采访,展现山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典型成效,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十八连捷”

  构建起“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条

  9月9日凌晨3时48分,山东黄海海域再次被火箭尾焰照亮。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送吉利星座11颗卫星入轨。本次任务是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的我国第18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发射卫星115颗。

  这是继8月9日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后,东方航天港创造的中国海上航天“一月连发”新纪录。时间就是效率,也是竞争力。

  “完成遥六发射后,型号队伍迅速做好火箭状态准备、地面发射支持系统检修维护工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捷龙三号总指挥金鑫介绍,遥七针对产品测发控流程进行了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火箭自动化测发水平和测发效率,同时精简优化箭上单机冗余配置,提高了发射安全性、经济性和任务适应性。

  火箭批产研发总装在抢时间,“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也在争分夺秒。

  发射船抵达预定海域后,从姿态调整、起竖系统测试到无人化值守发射,全链条作业流程耗时17.5小时,海上发射准备时间较往常压缩二分之一。

  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介绍,时间缩短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首先,证明发射程序越来越精准,效率越来越高。

  其次,优化流程后,两次发射之间的准备时间变得更短。“一次多发”“一周多发”的既定目标正逐渐接近。

  再次,时间的缩短意味着经济成本进一步降低,未来高频次海上商业化发射走出了关键一步。

  “海阳船发海阳箭”的良性循环,核心在于产业链条的深度内化与协同增效。

  在东方航天港,火箭的“出生地”总装车间与奔赴星辰的“起点”海边发射场,车程不足15分钟,由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相连。它如一条中枢动脉,有机串联起沿途的火箭总装、测试验证、发射保障等不同功能板块,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我们把所有的项目都集聚在一个产业链条上,科学构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全产业链条。”东方航天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高中前说。

  长征十一号、捷龙三号、引力一号等多型号火箭,已实现本地化总装。吉利星座的研发、建设与运营主体也将旗下公司落户青岛,进一步深化了在山东的布局。

  火箭、卫星、火箭发射场,山东集齐商业航天产业“三大件”。这一闭环产生的“虹吸效应”正持续显现。

  “随着火箭发射技术的成熟,海上发射频率有望高速增长。”滕瑶说。

  预计年内,东方航天港还将实施捷龙三号、引力一号、长征十一号、长征十二号等多型号固体火箭、液体火箭海上发射任务,力争年度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

  (大众新闻记者 王嘉一 董卿 刘玉凡 王雅洁)

  ■记者手记

  创新既是技术的长跑 也是生态的共建

  从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的“惊心动魄”,到如今一月两发的“从容有序”,发射频率的突破背后,是以“钉钉子精神”一寸寸凿出的商业航天新格局。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成熟模式可套,东方航天港从零起步,靠的正是这种“死磕到底”的创新韧性。

  海上发射并非新概念,但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的是一锤一锤的攻坚。面对海上多变的环境挑战、高频次发射的组织复杂度、商业化发射的成本控制需求,海上发射保障团队没有选择“短平快”的模仿路径,而是锚定自主可控,从发射平台设计、测发流程优化,一步步攻克技术壁垒。

  从经驳船改造的一个特殊发射平台试水,到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全海域机动发射与回收智能化船——“东方航天港号”投用,这种“钉钉子”式的科技攻关,让中国海上发射从“技术可行”迈向“常态高效”。

  瞄准一个点持续发力,直至凿穿障碍、打开局面。海上商业航天的山东实践表明,真正的创新既是技术的长跑,也是生态的共建。在商业航天这条新赛道上,唯有以坚定决心支撑长期投入,以开放协作激活产业动能,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大众新闻记者 王嘉一 刘玉凡 王雅洁)

责任编辑:刘欣

Email:qlms@dz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