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观潮丨城市建设,山东如何“变 ”如何“守”
山东城市建设坚持“变”与“守”并重,推进城市更新与文脉保护,提升宜居品质。通过绿化升级、老旧小区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现功能完善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城市,在漫长时光中循序演进,为我们留下宝贵的遗产,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为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9月18日,山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市工作的总体思路,为山东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描绘美好的蓝图。
这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迭代与更新,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让儿童友好、适老服务日益完善,让城市充满“韧性”,也让人们共享绿色。山东的城市要宜居、宜业、宜生活,要在更旧立新中求变,变的是城市的功能与样貌;又要在守正创新中坚守,守的是城市的品质与文化根脉。
一
评估城市的发展状况,不仅要看硬件的建设水平,还要看到人们的选择。2024年,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5%,比2020年提高了3.43个百分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密度达到683人/平方公里,城均GDP达到4822万元/平方公里,均位列全国城市群第三。“受欢迎”的山东背后,是城市建设逻辑的变化,是经济、人文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新。
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离不开以人为中心。近几年,山东将“绿”送到人们家门口,2012—2024年,城市新增绿化覆盖面积14.1万公顷,全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县城)达到60个,国家园林城市数量33个,居全国第一。结合区域特点,用绿色在城市中描绘出一幅高品质的景致,从“居民区找公园”变成“公园来到家门口”。此外,还包括对老小区的改造、对旧市场的换新等,在保留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情感联结之余,支持原拆原建。这样的城市更新是人与空间关系的一次重构,背后显现出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城市建设思路的提升。
二
如果说,开发土地、改造环境是一种积极的求变,那么山东注重对城市的留白、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就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一种“坚守”。在城市更新这个大命题中,城市的开发和历史文物保护如何融合,一直是一个不简单的课题。在不断的探索中,越来越多的山东城市找到了一条依据城市特色,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利用起来的新路子,能够更好地描摹出一个城市最具辨识度的气质。
比如济南“绣花针式”的建筑保护,将曲水亭街的44处泉水院落修缮升级,在改造王府池子等重点景观的同时,还重新发现和保护了太乙泉、古鉴泉。不仅如此,济南还对这里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雨污分流、直饮水系统、微型综合管廊这些现代化的改造方式既提升这一地区居民的生活便捷度,又保护了泉城内在的气韵。与之类似的还有济南老商埠、明府城、青岛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
可以说,对待历史文脉的态度和做法,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者的治理水平。保护好历史文脉、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正是山东各地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对城市文脉的坚守。
三
未来,城市如何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山东信号清晰。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七篇大文章”: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安全发展、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不仅回答了城市如何建设、建设什么的问题,更明确了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让城市的发展更有内涵,也更有温度。
城市的更新建设,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社会发展。坚守着人民城市理念,山东既求变,也坚守,用“颜值”、用“智慧”、用“烟火气”,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民生幸福触手可及,也让城市实现可持续、有温度的高质量发展。
Email:qlms@dz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