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屏见“好”|从黄河岸到北京桌!新农人返乡“爆改”鱼山米,千年稻脉活了
刘华阳从北京返乡创业,扎根东阿县鱼山镇种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鱼山大米,通过品牌打造与三产融合,推动当地水稻产业复兴,助力乡村振兴。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10月16日,东阿县鱼山镇鱼中村的稻田公园里,39岁的刘华阳站在田埂上,望着颗粒饱满的稻穗,脸上写满了即将丰收的喜悦。“再有三天就能收割,收割机已从济南协调好,马上能吃到今年的新米了。”这已是他告别北京、返乡种稻的第三个年头,眼前这派喜人的长势,让他对脚下这片土地和这份“新农人”的事业愈发充满信心。
谁能想到,这位对农事侃侃而谈的汉子,曾在北京一家央企背景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工作了十年。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让许多人羡慕,但刘华阳的心中,始终深藏着难以割舍的田园情结和“新农人”梦想。2021年,他毅然辞职返乡,创立农业服务公司,从土地托管起步,一步步探寻家乡产业深耕之路。“第一年我们就整合了农机手和合作社,服务了7000亩农田。”刘华阳回忆。
转机出现在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华阳了解到鱼山脚下蕴藏着种植水稻的优良条件。“鱼山是黄河水乡,水资源丰富,有‘聊城小江南’之称,鱼山大米还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从汉代起先民就种水稻。”鱼山新村党委书记房奇的介绍,瞬间点燃了刘华阳的热情,但房书记随后的叹息也道出了现实困境:由于水稻种植管理精细、费时费力,大部分村民已放弃种植,改种了相对省事的玉米。
“有好招牌,没产量、没名气,不少聊城人都不知道。”房奇的话语中带着惋惜。
这巨大的反差,恰恰让刘华阳看到了机遇,他的发展思路与村党委的期盼不谋而合。2023年,在村党委协调下,他流转了200亩土地,毅然投身水稻种植。
创业维艰,尽管紧邻黄河,水稻生长关键期的用水仍需精打细算。通过每周补充一次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他成功让这片土地重现稻浪翻滚的景象。当年,他与八达岭文创联名推出的“鱼山大米——胶乡福稻”,在北京市场广受好评。
然而,市场的热烈反响与有限的产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份“热销却缺货”的遗憾,也让他更加坚定扩大规模的决心。
凭借良好的带动效应,刘华阳在去年被评为东阿县乡村振兴合伙人,这给了他更大的动力。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至500亩,并精选高产香糯的“金稻919”品种,预计总产量将达100吨。“去年我们300亩的亩产就超过了1200斤,每斤能卖6到10元,品牌溢价很高。”他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信心,“黄河岸边、鱼山脚下,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只要‘种得好’,就一定‘卖得好’!”
如今,“鱼山梵呗”声悠扬,黄河岸边稻花香。在鱼山镇曹植墓景区西侧,一个极具田园风情的“稻香驿站”已成为展示鱼山大米文化的网红打卡点。游客们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大米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并现场品尝到新米的醇厚风味。东阿县正着力在蜿蜒黄河岸线4公里的鱼山区域,打造“鱼山梵韵·七星诗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而鱼山大米,正是片区里最具特色的种植产业和亮眼名片。
谈及未来,刘华阳信心十足。“今年收割完成后,不仅要开挖沟渠,方便旱能浇、涝能排,还要进一步实施地块整合、引进农田物联网、自动化灌溉设备,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及智慧农业全覆盖。”他描绘着心中的蓝图,未来将专注于东阿鱼山大米三产的融合,通过系统性规划与扎实的落地实施,将“东阿鱼山大米”从一个农产品名称,升华为一个集高品质、深体验、强品牌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生态。
(大众新闻记者 高田 编辑 吕原 金雪 设计 耿俊逸 通讯员 李爱明 张晓宇)
Email:qlms@dzww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