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要闻|时评|山东|读书|体育|娱乐|财经|教育|旅游|汽车|选房
客户端商城

搜索

八旬老兵张连炜: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2025-10-24 09:07作者: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86岁老兵张连炜64年义务维修电器,不收分文,带徒30多人,传承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初心,温暖街坊邻里。

  清晨天微亮,胶州市阜安街道市南小区86岁的张连炜已经整理好磨得发亮的工具包。这个装着螺丝刀、万用表的帆布包,陪着他走过了64个春秋——自1961年起,这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凭借一手精湛的电器维修技术,为街坊邻里提供义务服务,分文不取,并将这份爱心传递给了30多名徒弟,让雷锋精神在胶州大地薪火相传。

张连炜。

  “国家教我本事,就是让我帮老百姓的。”提及以往的峥嵘岁月,张连炜满脸骄傲。张连炜的技艺与信念始于军营。1959年,19岁的张连炜怀揣报国志参军,成为海军某部电工班的一员。军营里,他把电路图纸翻得边角卷起、纸面泛白,对着元器件反复拆解钻研,硬是练就了“电路故障一看便知、电器问题一修就好”的硬功夫。当时电器稀缺,附近老乡的水泵不转了、闸道失灵了,总会找到部队求助,张连炜从不推辞,总是第一时间上门帮助。

  1968年,张连炜转业至胶县毛毡制品厂任电工班班长。白天保障工厂电路,下班后挎着工具包走街串巷。谁家收音机不响、电灯不亮,喊一声“张师傅”,他准到,修完连口水都不喝:“国家给我发着工资,帮人办事哪能要钱?”

  1975年,张连炜在积米崖造船厂工作期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灵山卫机械厂的一台进口的T68镗床故障,全厂员工束手无策。负责人找他帮忙,尽管从未接触过进口设备,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他白天啃外文图纸,晚上查资料到凌晨,最终让机床运转。对方给组装费,他拒绝:“我是党员,是老兵,帮忙不该要钱。”机械厂送的“技术精湛、助人为乐”锦旗,成了他最珍视的“报酬”。

  “熟人陌生人一视同仁,修好绝不吃请收礼,一杯热水就够。”这是张连炜64年的原则。1999年退休搬至市南小区后,他的义务维修“阵地”转到社区,周边群众纷纷上门,他始终来者不拒。有一年春节,小区西门糕点店的梁法道一家人正在收拾店面,准备回家过年。突然“砰”的一声响,店里一片漆黑,就连卷帘门也没法关上。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梁师傅给张连炜打了个电话。正准备吃年夜饭的张连炜二话没说,拾起电工包就去往梁师傅的店里。不一会儿就修好了,从那以后,梁师傅的店再也没有断过电。

  转业至今,张连炜记不清帮了多少人,但50多本维修笔记却默默记录着每一个温暖的瞬间:“2018年3月,帮李大妈修冰箱,换电容1个”“2020年5月,给王大爷修电风扇,清理电机灰尘”……老伴孙玉珍阿姨说:“他不光白干,还搭进去一万多零件费。”嘴上“心疼”,眼里满是骄傲。

  退休后,张连炜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技术和爱心传承下去。一次在街上,他听到两个年轻人愁找工作,主动说:“跟我学电工,分文不取。”两个月后,一名年轻人联系他,张连炜手把手教学,毫无保留,没收一分钱。如今,他已免费教出30多名徒弟,最大80岁,最小30岁。有时他还亲自去徒弟家授课,自掏腰包买教具,只要求徒弟“学好手艺,还要帮别人”。

  在他的感召下,不少徒弟都加入志愿服务。2014年,“连炜工作室”正式挂牌,后发展为“老兵工作室”。徒弟们组成的“连炜志愿服务队”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队员苑科文说:“以前师傅一个人‘发光’,现在我们一群人‘发热’。”

  如今86岁的张连炜,仍每天整理好工具包待命:“我还能再干,要干到90岁,干不动为止!”从军营到社区,从年少到耄耋,他用64载坚守证明:最动人的奉献在寻常岁月里,最珍贵的初心是持之以恒的善意。他如一盏明灯,照亮他人,也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心之火,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闪耀。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通讯员 杨睿冰)

责任编辑:刘欣

Email:qlms@dzwww.com